惠州西湖将再添一座桥!还有这些桥都美呆了……

【发布日期:2018-08-31】 分享到: 腾讯微博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根据市园林管理局近日公示的《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草案),2020年前拟恢复新增22处景点,这其中包括复原一座清代古桥—— 横槎桥。

    惠州文史学者杨志坚认为,惠州西湖的桥,有的具有近千年历史,有的为现代建筑,大都体量适宜,与湖山洲渚融为一体,连通景点,亦延伸了游人对幽深秀邃西湖山水的无限想象空间。

    自古以来,惠州西湖以五湖、六桥、十八景而著称,其中,“六桥”指的是西新桥、拱北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明圣桥。

    除了历史上著名的“六桥”,还有各式各样的桥横跨在惠州西湖的碧波上。据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统计,民国时期惠州西湖有桥20座。新中国成立后,惠州西湖又陆续添加九曲桥、枇杷桥、百花洲桥、偃龙桥、新圆通桥等桥梁。

    惠州西湖的桥,历代都有修葺或者重建,比如界限平湖与鳄湖的烟霞桥,从明代的断桥变成了如今的单孔风景桥,通往黄塘半岛的明圣桥从最初的一座石门木桥屡修屡建变成如今的混泥土桥面,而修建年代断层最久的,发生在迎仙桥,而改变最彻底的桥梁、“最年轻”的桥梁,则是近几年重建的圆通桥。

西新桥

“惠州西湖第一桥”

已有900多年历史的苏堤

是惠州西湖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大多数进入惠州西湖的游客

是从苏堤开始的

然后漫步踏上“惠州西湖第一桥”

西新桥是惠州西湖著名的“苏迹”

宋绍圣二年(1095)九月

苏东坡给惠州太守詹范提供了修桥方案

并把皇帝赏赐的一条腰犀捐出

还给远在筠州的弟弟苏辙写信游说捐款

苏辙的夫人十分感动

将皇宫赏赐的数千黄金钱捐出

当年十月

“两桥一堤”(苏堤、西新桥、东新桥)开工

北宋绍圣三年(1096)六月

苏堤、西新桥和东新桥最终落成

难掩激动心情的苏东坡作

《两桥诗•西新桥》咏之: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堤上的西新桥

以“坚固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

成为惠州西湖六桥的“第一桥”

此后

苏堤和西新桥“修而圮者屡矣”

1983年,古老的西新桥迎来了新生

当年的西湖建设委员会

在水下重筑桥基

加高桥拱1.1米至1.5米

并以混凝土和花岗石块

按原样重建了西新桥

苏堤和西新桥在往后再没有太大的变动

拱北桥

“西湖出水五眼桥”

西新桥号称是“惠州西湖第一桥”

无疑是沾了北宋大文豪的光

其实,西新桥建成之时

苏堤北面、平湖北端的平湖堤和拱北桥

已经出现有数十年了

“资格”更老

平湖堤和拱北桥没有出现之前

西湖与东江直接相连

西湖水随东江水涨落而涨落

给城里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北宋治平三年(1066)

惠州知州陈偁

在平湖北、朝京门外

筑堤捍水、叠石为桥

拱北桥自建成开始

经历了数次重建修缮

其中明代成化年间

知府吴绎思对桥进行重建

今日所见的五孔石桥首次成型

成为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二桥”

今天

拱北桥桥体全部使用红砂岩石

其半圆形拱券,易于排洪

桥墩迎水面以青色花岗石

砌筑成三角形分水尖

石拱券以石料错综砌筑,抗压力强

拱北桥

桥体的形制甚至桥所处的位置

与初建时已是大相径庭

唯一不变的是拱北桥的水利作用

它有着异于常态的形制风格和

独特的地理位置

从初建时的“泄横槎水”

到今日依旧是西湖蓄水、放水的主要闸道

拱北桥虽横跨近千年

却一直担当着西湖水利枢纽中的重要角色

烟霞桥

“烟霞桥外白云封”

在平湖与鳄湖之间

横亘着一条烟霞堤

堤坝上有一座烟霞桥

烟霞桥与鳄鱼岛遥遥相对

这里是惠州西湖又一胜景

苏东坡谪居惠州时

曾在鳄湖开辟放生池

并修烟霞堤

当时堤上不曾筑桥

烟霞桥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

明代中期始见于记载

如今这座桥是1992年重建的

烟霞桥是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三桥

是六桥中的美女子,飘逸秀丽,气质不凡

当时曾与永福寺一起构成

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岚烟”

有“世上黄尘吹不到,烟霞桥外白云封”的意境

如今盛极一时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尘埃

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树依旧枝繁叶茂

似乎演化着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

而烟霞桥依旧了然独立,远离闹市

景色清幽秀丽,飘然尘埃之外

桥上可静观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烟,群鸟飞翔

一派诗情画意

迎仙桥

“接神迎仙之通道”

迎仙桥

为惠州西湖六桥中的第四桥

修建年代不详,在元妙观左前方

可通芳华洲逍遥堂,清代已废

相传由此赴元妙观接神迎仙

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桥

1986

惠州西湖建设委员会

在元妙观右前方填土筑堤,堤长70米

堤中建桥与芳华洲逍遥堂连通

桥长10米,宽3米,有桥栏,下设三孔

仍称“迎仙桥”

断层多年以后

迎仙桥的历史也终于“连通”了

据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

迎仙桥以北

“古荷花浦,今为民田,春夏为塘。”

旧时盛景不再

不过

迎仙桥旁、元妙观前的一片平湖水域

却在近年成为惠州西湖生态

修复技术的“试验田”

这里湖水清澈见底、弱藻参差、鱼翔浅底

让人看到了生态惠州的美丽落笔

明圣桥

易木为石题“明圣”

从环城西二路拐入

一条通往丰湖书院的堤路

湖岸曲折悠然,湖光烟岚满眼

这道堤,便是陈公堤

陈公堤中有明圣桥,又称黄塘桥

是惠州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五桥

明圣桥始筑时为石门木桥

明万历年间惠州太守李畿嗣改为石桥

后任姚知府题曰:“明圣”

民国时期改为混凝土拱桥

将桥孔改高可通游艇

建国后政府两次修建

现为一座上可通车、下可通船水泥平桥

前些年,北丰湖清淤时一同维修该堤

并重修堤中的明圣桥

分别在堤口、桥头

竖立了“陈公堤”、“明圣桥”石碑

重修后的陈公堤为西湖增色了不少

圆通桥

“堪作人间水墨图”

因为莞惠城际轨道的修建和城市道路拓宽

2013年底,老圆通桥进入拆除程序

新圆通桥也进入加宽重修的倒计时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

惠州知府甘公亮在丰湖甘公堤上修建圆通桥

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域

圆通桥为惠州西湖六桥“第六桥”

往桥北望,堤桥如带,亭榭掩映,洲渚纵横

明代陈运诗曰:

“忘机亭上群鸥集,堪作人间水墨图。”

圆通桥在历代几经废兴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该桥

桥名为大通

1932

原来红石拱桥的圆通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

桥下两旁增设拱门

使车辆可通过圆通桥到达当时的水门车站

1935年,圆通桥桥下增加两个拱门

还增加了10个涵洞,堤坝也增高1米多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日军入侵惠州,圆通桥被破坏

当时用竹木搭了一座便桥让居民行走

1969

政府将原来的破拱桥改建为单跨双曲拱桥

并加宽桥面,1982年曾进行修葺

1983年8月将原双曲拱桥面

加一层整体钢筋混凝土

增强过往车辆承受力

改善两端引道和宽度

到1992年,为疏导交通

政府新建一桥,又称新圆通桥

1993年建成通车

是一座混凝土结构

半月形、五拱城市交通桥

和老圆通桥组成一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2014年底

改建后的新老圆通桥落成通车

依旧是椭圆形的双桥景观

这是惠州西湖六桥中,改变最彻底的桥梁

也是“最年轻”的桥梁

除了以上六桥

惠州西湖还有这些特色桥梁

九曲桥

位于孤山以北,直通平湖中的点翠洲

始建于1957年,为木结构

1964年改为混泥土结构

在广东寓“九”为长长久久

西湖九曲桥,即取之吉祥之数

又以曲折环回展示建筑风景的魅力

桥全长110多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枇杷桥

地处湖光树影的点翠洲、枇杷洲之间

1963年由原西湖管理委员会兴建

2007年,平湖清淤,重建枇杷桥

新建枇杷桥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

桥身贴浅灰色花岗岩

桥旁装饰云花抱鼓式栏杆

是一座小巧玲珑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栏杆风景桥

桥造型精致,古朴典雅

小巧玲珑,桥孔倒影如“月”

花洲桥

在百花洲东岸入口处

1960年始建,为木结构简便桥

1964年拆木桥改建为混合结构平桥

1986年改平桥为高台低栏结合的风景桥

桥下用32对现浇灌钢筋混凝土方柱支撑桥体

桥中段建平板高台

每边装饰成三拱四门,可通舟艇

桥面两旁置有混凝土镂花栏杆

供游人凭栏赏湖

偃龙桥

偃龙桥连接点翠洲与芳华洲

始建于1977年,1979年底建成

以后曾作形式上改动

桥墩、桥梁为钢筋混泥土结构

桥面为水泥预置构件

桥的独特之处是桥面几乎贴近水面

每逢春夏雨季之时,湖上一片空蒙

行人移步桥中,犹如在水中踏行

俯看,桥身是个小角度的S形弯

桥水成一体,如龙虬卧水

桥两旁置有椅子,供游人休息和观赏西湖美景

怎样?

这些桥您都走过了吗?

走在桥上您又知其名字故事?

不妨再去西湖

边走边数!

今日编辑|EDITOR

 小萌

本文转自|今日惠州网

来源|东江时报、惠州旅游

记者|侯县军、姚木森、杨建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由惠州西湖景区综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