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风清即将完美蝶变

【发布日期:2017-08-25】 分享到: 腾讯微博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位于西湖畔的荔浦风清公园已完成工程量的90%,将于2018年元旦前建成开园,荔浦风清将实现完美蝶变,美丽景致将重现丰湖之畔。人们可站在大榕树下,远眺鸟岛,畅观白鹭齐飞。

在惠州西湖的诸多风景名胜中,很难有像“荔浦风清”这样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景点。900多年前的宋太守陈偁在划定“惠阳八景”时也许根本不会想到,他总结出来的“荔浦风清”一景,到了今天仍生机盎然,让惠州人难以忘怀。

历史上首个“城市八景”可能在惠州

说到西湖古八景中的荔浦风清景观,有三个人物不得不说。一个是西湖景观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陈偁,一个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个则是令其声名大噪的康熙年间惠州太守吴赛。

2008年,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时报》“惠州地理”专栏曾专门介绍荔浦风清的历史。《荔浦风清历经900余年岿然不动》一文的作者严艺超,既是《东江时报》记者,又是一位勤于钻研地方史志的青年学者,他在该文中系统梳理了荔浦风清历史,并就一些颇具争议的话题进行了细致的爬梳。

在过去900多年里,这个象征着万种风情的自然景观,有过一段缓慢变迁的历史。有专家考证出,北宋年间的荔浦风清不在丰湖,而在今天的水北村所在地。

荔浦风清最早出现在文献当中,可能在明嘉靖丙辰本《惠州府志》里。这本堪称齐备的地方史志,在 “地理志”的附注中详细记载了当年陈偁所规划的“惠阳八景”,荔浦风清就是其一。陈偁曾明确提出“水帘飞瀑、半径樵归、山寺岚烟、荔浦风清、桃园日暖、雁塔斜晖、丰湖渔唱、鹤峰返照”的景观概念。这八景中,荔浦风清首次以古邑一景入选。

但遗憾的是,陈偁并没有注明荔浦风清到底是在水北,还是在丰湖。

我市文史学者吴定球和何志成支持“水北说”。据他们考证,陈偁离开惠州不到30年,北宋大文豪苏轼便在北宋绍圣元年(1094)谪居惠州。次年3月,这位恣情于山水间的诗人在游白水山佛迹岩和汤泉之后,“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当地一位85岁的老人热情地招待了苏轼,这让苏轼备感温暖,遂赋《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中第4首写道:“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城市八景”,极有可能是惠州。过去学界通常认为中国的第一个 “八景”,出自沈括《梦溪笔谈》所记载的“潇湘八景”。《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

而早在北宋治平年间,惠州知州陈偁在大力整治惠州西湖后,就提出了“惠阳八景”的城市景观概念。陈偁在惠州任职的时间是1066年至1068年,比沈括早了20余年。另外,“潇湘”不是一个城市的概念,而是涵盖湘江中下游流域。由此可见,最早出现在文献典籍中,对“八景”有准确记载的城市,惠州极有可能是第一座。

惠州知府吴骞让荔浦风清名声大噪

荔浦风清一景得以广为人知,真正应该感谢的人并不是提出模糊概念的陈偁,而是清康熙年间的惠州知府吴骞。

来自安徽的吴骞被认为是“对西湖最好的父母官”之一。不计他为西湖增饰名胜、点缀湖山的功劳,单凭他编撰的《惠阳山水纪胜》,就足以让他在惠州名垂千古了。

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中给西湖山水严格定义了十二景,其一就是“荔浦晴光”。他说,丰湖荔浦“荔枝熟时,日光照浦,葱蒨绿阴,楚楚斓斑,红实累累,灿然锦屏绣障也”。他还用一首小诗表达了他对荔浦的热爱:“绛罗仙子出蓬瀛,处处争传珍异名。谁似湖边风景好,碧波宕漾远含情。”

这时候的荔枝已经小有规模,不仅丛生成片,还有陈家紫、绿罗衣等珍贵品种。至于“荔浦风清”何以变成“荔浦晴光”,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我市文史学者何志成认为,宋明年间的“惠阳八景”即西湖古八景,向来都不注明景点所在地名,到了吴骞“按志考核,复徇诸土人”后,才将景点和地名对上号。当他发现“小西门外荔枝丛生”时,自然而然就把自古有之的荔浦风清纳入他的西湖十二景内,还易名“荔浦晴光”。

也有专家认为,吴骞在《惠阳山水纪胜·西湖纪胜》中刻意回避不在西湖景区内的景点,如位于县城的“鹤峰晚照”就因为“与西湖不涉删之”,那么与西湖一江之隔的水北荔浦风清自然难逃被删的命运。为了区分两地荔浦,吴骞酝酿出“荔浦晴光”也是合乎逻辑的。

丰湖荔浦一旦被官方所编的西湖志录入后,名声自然大噪,歌咏荔浦的诗文也随之增多。比较有名的是东莞进士尹源进的《重修平湖堤》“荔浦之风益清,桃园之日愈暖”之句,将荔浦风清与桃园日暖誉为当时西湖之名胜。

显然,惠州老百姓更喜欢荔浦风清,慢慢地,“荔浦晴光”又被前者取而代之。最有力的证明是,即便到了今天,荔浦风清依然是惠州最琅琅上口的地名之一,惠州人言谈中甚至有点儿微妙的自豪感。

我市著名画家黄澄钦就曾从美学的角度探析变迁过程:吴骞把“荔浦风清”改为“荔浦晴光”,这是审美意趣不同,“景因人异”之道理,是无可非议的。不过“风清”不但可以使人忘却看着火红的荔枝而产生夏日炎炎的酷热感觉,还可以使人联想品尝冰肌爽甜荔枝的凉快,和引起人很多美好的回忆。

恢复“荔晴园”“纪邓山庄”

民国时期,荔浦有张友仁修建的“荔晴园”,还有仲元林,有“名亭杰阁,云山三面环之,前可游泳”。不过,当时的荔浦已经荔枝稀少了,张友仁发出“宜补种荔枝,复旧观”的感慨。

时间到了2012年5月,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在其网站上公示了 《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环城西路以南将来会全部拆除,恢复为西湖八景之一的荔浦风清景点。

市园林管理局副局长陶亢介绍,该项目结合莞惠城际轨道西湖站建设,荔浦风清规划用地总面积23386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5416平方米,占总面积65.92%,建筑单体面积1246平方米,占总面积5.33%,铺装园路面积6724平方米,占总面积28.75%,总投资估算7271万元。

“说起荔浦风清,不得不说到革命烈士邓仲元。”陶亢介绍,邓仲元是惠阳淡水人,曾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是青史留名的辛亥元勋、一代名将。

为纪念邓仲元,在打造荔浦风清景点过程中,恢复了“荔晴园”和“纪邓山庄”历史文化景点,营造集纪念、休闲、观赏、游憩于一体的名胜景点。同时因地制宜建设地下停车场,增加停车位80多个,缓解西湖景区停车压力。

截至目前,该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约90%。地下停车场和一标段工程已完工;二标段工程已完成建筑主体及部分装修、驳岸修筑、塑石山、排水排污管线,以及部分绿化、园路、栏杆、置石、监控和给水管线,完成工程量约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