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西湖|惠州出了个张友仁 (二)

【发布日期:2017-08-30】 分享到: 腾讯微博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关键词:张友仁

建设西湖,改平湖堤为公路

    风光如画的西湖,与张友仁有着不解之缘。1931年1月,当局设立了西湖管理局,张友仁任副局长。同年9月,因经济困难,报广东省同意,西湖管理局被改为管理委员会,指定一名主席,张友仁和惠阳县长等5人为委员。1937年又成立惠州西湖整理委员会,张友仁为委员。不久,抗战爆发。1944年11月,张友仁、任绍明为惠州西湖整理委员会副主席。十几年间,张友仁都在为西湖的规划、管理、筹款、建设发展等出力,贡献很大。

    据《惠州西湖新志》统计,从清朝至民国,西湖建设项目55宗,其中张友仁直接参与建设资助的项目有7项。最开始是在清光绪年间,他为装点西湖风光,在浮碧岗(今惠州宾馆小岛)广种佳木,绿化美化环境。他随后修建甘公堤 (堤接竹园角),改平湖堤为公路,扩陈公堤(黄塘堤)筑黄塘桥(明圣桥),在百花洲上落霞榭镜芙轩建宾馆等。

    其中,改平湖堤为公路时,张友仁正任职广东省东路公路处。他把平湖堤拓宽伸延经万寿山、横槎堤、丰山至烟霞桥,全长1400米,并改名为环湖北路。西湖景点名胜荔浦风清,张友仁也有贡献。上世纪30年代,张友仁在此建“荔晴园”。“荔晴园”里补种荔枝,间种梅花,建有晴光阁、荔轩、茉香馆、小图书室,辟梅径、菱台、月榭诸胜融于一园。荔晴园中有石刻:“志在千里,心存一壑”。胜景之中,张友仁广交朋友,流连西湖山水,吟诗作乐,怡然自得。

1995年《惠州西湖新志》书影

抗战时期坚持搜集资料,撰写《惠州西湖志》

    张友仁亲力建设着西湖的形,也心系西湖的魂。他撰写的《惠州西湖志》在1947年10月编辑出版(上下两册,共13卷),历经17年时间。《惠州西湖志》出版以后,当时有识之士赞之为:“惠州西湖无完书,有之自友仁先生始。”据了解,《惠州西湖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包括了风景、位置、气候、山川、界域、名迹、人物、艺文、特产、人口、风俗、地质、年表、评论等项。

    张友仁为什么会为西湖修志?这要从1930年说起,当时张友仁开始有意识地辑录惠州西湖文献,并无意为西湖修志。后来,搜集资料越来越多。同时,他又在此期间历年任职于惠州西湖管理委员会。在参与建设西湖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在西湖修桥堤、筑公路、拓祠宇、美风景,必须要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才能尽此湖山之大用。张友仁因此立下决心,以“继前人之志,创未来之化”撰写《惠州西湖志》。

    为西湖修志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搜集积累西湖文献资料,张友仁多方联系,四处奔波,广征博采,辛勤笔耕。动笔之初,他先将所搜集的资料文献,交付《惠州民国日报》按日发表一段、一节,逐文成编,纂编为集,最后成巨著。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友仁已年逾花甲,但他仍不顾战乱,雄心不减,不断搜集资料和撰写文章。1943年冬,日军再次侵占惠州,张友仁带着西湖志文稿逃到郊区乡间。当时的惠州学者吴仕端也逃到了附近村庄,两人相交甚笃。相见之后,吴仕端看到张友仁没有家人相随,只见桌上一叠手稿和床上半包文稿,都是完稿的《惠州西湖志》。当时吴仕端问张友仁,为什么不把文稿存放在安全的地方?他苦笑说:“随身带好,那才是安全之地。”可见张友仁对自己心血之作《惠州西湖志》,视同生命一样重要而极力保护。

张友仁1947年出版的《惠州西湖志》书影

辛勤著述,80多岁高龄还到广州郊区收集三元里抗英史料

    张友仁学识渊博,文史皆精,注重乡邦文化建设。他曾收集一批珍贵的惠州古碑刻,倡建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到了晚年,张友仁以著述为主。1947年出版发行 《惠州西湖志》后,到1949年9月,73岁高龄的他又编印了 《惠阳县志》。《惠州西湖志》、《惠阳县志》再加上他编著的《博罗县志》,3部书字数约155万字。

    此外,在广东文史研究上,张友仁也有卓越贡献。解放后,张友仁先后在东江图书馆和广东省文史馆担任领导工作。虽然事务繁杂,但他还是深入惠州、广州等地,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勤奋著述,编写有《罗浮山名胜古迹》、《三洲田起义》、《辛亥革命》以及《三元里抗英斗争》等史料。80多岁高龄,他还实地到广州郊区,收集三元里抗英史料。

    据了解,张友仁才华横溢,善于诗书,一生诗作不少,遗著有《荔园诗存》、《扶藜集》、《春秋今释》、《丰湖文献录》、《张友仁晚年诗稿》等。惠州近代学者吴仕端评张友仁诗为:“清新俊逸,词受业于朱孝臧(祖谋),风格近张孝祥,有慷慨之音。”1974年9月,张友仁在广州去世,享年98岁。

张友仁1987年点校重版的《惠州西湖志》书影

图文选自网络

由惠州西湖整理编辑